2020中国信息经济学乌家培资助计划获得者俞宁教授和卢向华教授访谈浏览数:133次
学会秘书处 2020 中国信息经济学乌家培资助计划授予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院俞宁教授和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卢向华教授,以表彰他们分别在信息经济和信息管理领域的理论创新。为了能够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鼓励更多的人投入到中国信息经济与信息管理领域的研究,学会对两位获奖者进行了专访,深入了解他们的学术成长历程和研究方法,以期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助益。 撑开脑洞、勇攀高峰—— 访谈2020中国信息经济学乌家培资助计划获得者俞宁教授 1 个人的学术成长经历 我生于改革开放激荡前行的1984年,童年在福建霞浦崇儒乡“放养”,少年在县城求学,而青年时期则在上海交通大学接受农业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本、硕、博教育,师从资深学者顾海英、史清华。由于研究的农村标会组织采用拍卖的机制设计,硕士期间开始钻研微观经济理论,并有幸师从海归教授周林、孙宁,成为他们回国后亲自指导的第一个学生。他们鼓励求学海外,我因而侥幸进入斯坦福大学经济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Paul Milgrom(主导师)、Alvin Roth、Douglas Bernheim与Ilya Segal(照片为我与导师们以及导师的导师Robert Wilson合影),也有幸受教于伟大的经济学家Kenneth Arrow。毕业后,我在埃默里大学经济系担任助理教授,后来回到祖国,投身教育科研事业。 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我多元的教育背景让我对经济学中的多个领域产生了浓厚兴趣,也作了相应的努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 第一,市场设计理论(包括匹配与拍卖理论)为我主攻方向。首先,劳动力市场常常受到各种法律、行政或经济手段的政策干预。如何通过优化制度设计趋利避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许多政策干预具有“约束”的形式,例如规定最少职工人数、控制性别比例等。我与Fuhito Kojima(东京大学)、孙宁合作,提出Feasibility Collection的数学概念为劳动力市场中的约束统一建模;在经典就业匹配模型中,证明了一个约束保护职工间的Substitutes Condition的充分必要条件:它必须是“广义区间约束”,即,政府可规定职工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且强制或禁止雇佣部分职工。由于Substitutes Condition是保证市场均衡存在性、稳定性和其他良好性质的关键条件,该研究实质上刻画了何种约束会破坏这些良好性质,为劳动力市场的政策干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数学结论对于拍卖理论、Discrete Convex Analysis等领域也作出了新贡献。该部分研究形成论文“Job Matching under Constraints”最终成为国内罕有的发表于该刊的纯理论论文。在劳动力市场的政策干预研究中,我们已完成了更多的工作论文。其次,民间合会是重要的草根金融组织形式,我为合会中的标会、摇会进行动态贝叶斯博弈建模,提出了Belief-Independent Dominance的机制优劣比较方式,形成论文“On Designs of Rotating Savings and Credit Associations”。再次,合伙企业解散拍卖具有较多实际应用潜力,但前人并未解出纯策略贝叶斯均衡。我与合作者解决了这一难题,并用实验室实验证实了均衡预测的合理性,部分结果形成论文“Bargaining over Perfect Complements Owned Separately: With Experimental Test”发表于知名期刊Economics Letters。 第二,社会网络理论、计量经济学亦为我主攻方向。社会网络中人与人如何互相影响是经济学前沿的热点问题,相关研究是许多科学决策的基础,例如预防“贫民窟文化”形成的政策。我与林忠剑(埃默里大学)、唐勋(莱斯大学)合作,使用网络贝叶斯博弈建模,提出了新颖的计量识别与估计方法,解决了在社会网络信息确实的情况下从二元选择数据中找出异质社会效应(包括同伴效应与情境效应)的问题;将方法应用于中国某大学数据,探究了不同的寝室分配规则对志愿者活动总体活跃程度的影响。该研究形成论文“Uncovering Heterogeneous Social Effects in Binary Choices”发表于Journal of Econometrics。我在该领域还与Matthew Jackson(斯坦福大学)、胡颖尧(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等合作研究,形成了一系列在方法上、实证上均有贡献的成果。此外,我应用理论与计量方法,关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问题,例如,聚焦中国(特别是三农问题)的合作研究成果发表于《管理世界》《中国农村经济》、Ecological Economics、China Economic Review等9种期刊,健康领域的研究成果发表于医疗服务政策顶刊Medical Care、卫生经济权威期刊Health Economics等6种期刊。 第三,行为经济理论、社会选择理论也是我关注的领域。行为经济学家在实验室、实际生活中,发现了一系列有悖经济学经典理性人假设的现象:例如,境联效应是指备选项集合中的无关选项影响选择的现象,包括诱饵效应、选择过载等。寻找合理解释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我与Shengwu Li(哈佛大学)合作,采用公理化方法为动态随机选择模型设定了偏好(时间一致且物品跨期替代)与随机环境(未知参数决定物品丰富与否),解释了境联效应为何能在市场竞争、生物演化等压力下合理存在。以生物学的觅食理论为起点,该模型运用数理经济学的单调比较静态分析方法(Milgrom为主要开创者之一),预测境联效应可存在于随机动态觅食问题的最优解中。由于模型假设的一般性,它还可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社会学与政治学中泛而有之的选择问题,做出丰富的可证伪预测。该研究形成论文“Context-Dependent Choice as Explained by Foraging Theory”,发表于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此外,我的多个独立研究在社会选择领域有一定影响力,成果发表于经济理论权威期刊Economic Theory、其子刊Economic Theory Bulletin、领域权威期刊Social Choice and Welfare。为阿罗不可能定理提供了许多专家(包括Kenneth Arrow本人)认为是最短的证明;这些证明被用于国内外著名高校的教学实践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怎样找到有趣的科学问题 就我来说,我喜欢大量的阅读,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网络,然后撑开脑洞想问题。例如,我与胡颖尧、林忠剑共同完成的论文“Hidden Harmony”,研究小型社会网络中人与人之间和谐程度的决定因素,解决人们不一定准确报告自己所在的社会网络是否和谐的问题。这个“建设和谐小社会”的应用,源自于The Economist的一篇报道“The problems of flying to Mars”:它讲的是,美国航空航天局花费大量经费,研究如何维持火星飞行宇航员间和谐的关系。我们就想到,其实可以计量经济方法来研究。因为这个问题来自于文献之外,之前从来没有在经济学的范式下研究过,就让大家感到很有新鲜感了。 4 怎样分析和解决问题 我自己是喜欢从问题出发,然后需要什么工具就去学习什么工具。其实对于有时间压力的年轻学者,这种模式不是很划算。要快速出成果的话,可以先去掌握某个重要工具,然后深挖一个主题。 5 未来的研究计划 仍会循着市场设计、社会网络、行为经济学等方向努力。当然,先要把欠论文合作者的债还完。 6 用什么生活和哲学态度看待科研 我想分享作家George Orwell的一段话:“When I sit down to write a book, I do not say to myself, ‘I am going to produce a work of art’. I write it because there is some lie that I want to expose, some fact to which I want to draw attention, and my initial concern is to get a hearing”。科学工作者应该都有最质朴的想要分享的欲望,做出一个发现了之后“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利他主义情怀。有足够的欲望和情怀,很难在科研中碌碌无为。 7 如何指导学生 我承担微观经济学相关课程。让我特别欣慰的是,我指导的第一名硕士生就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中英文论文,并获得上海财经大学的青睐,继续攻读博士。因为自己既从事理论也从事应用研究,我给指导的学生很大的自由度,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和研究方向,定期在组会上汇报进展。我和学生的微信群叫“求其上者”,就是想鼓励他们脚踏实地、勇攀高峰。
8 获奖心得和感受 非常感谢评审委员会对我过去努力的认可。我会在未来以更多的努力,努力不辜负学术界前辈的厚望,努力完成该荣誉赋予我辈的神圣使命。 新技术环境下用户行为研究—— 访谈2020中国信息经济学乌家培资助计划获得者卢向华教授 1 个人的学术成长经历 我本科和研究生都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现在的吉林大学),做了两年的程序员之后回到复旦大学读博士,然后留校一直到现在。在个人成长经历中,对我现在的研究有重要影响的转折点可能是在2007年,学院派我去MIT访学,“社会学计量分析”这门课使我一下觉得豁然开朗,这种研究方法很适合我这个程序员出身的风格,喜欢与数据打交道,用数据去挖掘规律。所以回国后希望将实证方法运用到我们的研究领域中,当时中国互联网刚刚起步,我们初步尝试用实证方法分析互联网上产生的数据,如网络口碑对消费者行为变化的影响。前期主要利用互联网上的二手数据,用计量方法分析用户行为,随着研究能力的提升以及与网站合作的深入,慢慢从二手数据分析向二手数据+实地实验的方向转变,其最大好处是在验证研究结论的科学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