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2022乌家培资助计划获得者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刘烁浏览数:150次
2022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乌家培资助计划授予重庆大学经管学院黄河教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窦一凡教授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刘烁助理教授,以表彰他们分别在信息管理和信息经济领域做出的理论创新。 学会近期对获奖者刘烁进行了专访,深入了解他的学术成长历程和研究方法,以期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助益。以下为刘烁的专访内容。 您的学术成长经历是怎样的? 我在求学阶段比较幸运,有机会在四个国家的高校完成学术训练和积累。我本科就读于深圳大学经济学院,不过刚开始的时候其实对经济学和做学术没太大兴趣。转折点是有一次邹恒甫老师来深大讲授《高级宏观经济学》。我当时只是一个大二的学生,完全听不懂课程的内容,但就是觉得能用数学方程来描述和分析人的行为这件事非常酷。在那之后,我对经济学的兴趣逐渐加深,并最终立下了以学术为志业的决心。 本科毕业之后,我申请到了法国图卢兹经济学院(TSE)的经济学硕士项目。TSE的课程设置十分丰富,内容也非常扎实,极大地夯实了我的学术基础。与此同时,在TSE强大的理论研究传统和氛围的熏陶下,我慢慢发掘出了自己对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热爱。 在TSE度过了无比充实的两年后,我有幸进入瑞士的苏黎世大学继续深造,攻读博士。苏黎世大学是行为经济学的重镇,所以我很自然地也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产生了兴趣。我逐渐意识到行为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的交叉融合很可能是我最大的背景优势,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研究方向。在读博期间,我还曾得到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前往哥伦比亚大学交流学习了一年。我在北美访问期间遇到的老师也对我上述的研究选题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整个经历把我带到现在这里。 请介绍一下您的研究的理论意义、实践价值以及创新点。 我的研究主要是借助博弈论的工具、以及信息和激励经济学理论的模型框架去研究产业竞争、规制和组织内部激励设计方面的问题。我目前的研究主要还是以应用理论为主,但也有一部分研究更为侧重于对基础理论模型框架和工具的扩展。 以这次评选委员会特别提到的我在行为产业组织理论方面的研究为例。其实经济学研究很早就开始从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产业经济问题了,比如市场结构、技术约束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如何影响厂商之间的竞争,以及监管机构应该如何规制厂商以促进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等等。然而,直到最近,国内外的产业组织学者才开始更多地关注市场的另一方主体——消费者——的决策过程,特别是其中非理性因素如何影响市场竞争的结果。例如,我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消费者有限注意力、相关性忽略等行为偏误,讨论厂商是否会通过隐藏价格、复杂合约或者迷惑性营销等手段去操纵和利用这些消费者偏误,以及监管部门应该如何设计和实施相应的规制政策去减少消费者的福利损失,等等。与已有的文献相比,我主要的创新点在于把厂商产品本来就具有差异化(differentiated)的一般化情形也纳入到了行为产业理论的研究范畴,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相关领域的研究边界。 您是怎样找到有趣的科学问题的? 除了多读文献、多关心和思考现实世界中的重要现象这些老生常谈以外,对我个人而言,找到一个好问题最有效的途径还是多跟人交流。我最好的研究灵感都是在和别人随机开展的讨论、甚至闲聊的过程中收获的。例如我去年发表在Journal of Economic Thoery上的一篇论文,就是在博二的时候出去开会偶然认识了一位新朋友,然后我们两年后在纽约叙旧的时候讨论出来的。类似地,我前两年发表在Theoretical Economics上的论文,其灵感就始于我和两位合作者一次平常的午餐闲聊。最特别的还是我目前的一篇工作论文,合作者之一是我当年找工作的时候碰到的一位面试官。他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我和他的学术兴趣有共同之处,研究有可以互补的地方,于是在面试后就主动联系我讨论进一步的合作了。 您主要用什么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我自己比较习惯用博弈论的框架和工具去思考问题。我觉得在思考一个经济或社会问题的时候,一旦我们能把其中主要“玩家”的激励、以及她们之间博弈互动的机制设定想得比较清楚,那么许多问题的答案也就自动浮出水面了。 除了理论模型以外,近年来我也更多地接触到、甚至在自己的研究中直接用到计量和实验的研究工具。例如,我最近有一项关于问卷调查中的反应时间(response times)数据分析的研究,里面首先用理论模型讨论了相关实证文献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仅仅依赖于反应(responses)数据,现有的实证方法其实很难做到在不做任何“拍脑袋”式的参数假设的前提下,识别出某个潜在变量在两组人群中的差别(如比较富人和穷人的幸福感差异)。我们的论文在理论上证明了把反应时间数据加入到实证分析中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同时还通过一个简单的问卷实验证实了我们方法的有效性。 总体而言,我觉得过分执着于某一种特定的研究方法或工具并不一定是好事,主要还是要看你想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因事制宜。 您未来的研究计划是怎样的? 我未来的研究应该还是会集中在信息经济学领域,重点关注组织内部激励结构设计和行为产业组织理论方面的问题。除了较为一般化的信息和激励理论研究外,我也希望在未来更多地参与一些更为贴近目前国内的情况和需要的研究。例如,去年我加入了周黎安老师牵头的一个国家重大项目团队,开展数字经济学的反垄断研究。我在这项合作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我国当下的平台经济在学术上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而且这方面的研究也正是我们国家所迫切需要的。我很期待能与合作者们沿着这个方向开展相关的研究探索。 请您谈谈科研心得,您是用什么样的生活和哲学态度看待科研工作的? 我个人比较深刻的体会是,在科研工作中“认真”二字的短期成本可能很高,但长期回报一定是更高的。例如我自己的写作天份其实不是很高,但我就是特别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一词一句地磨,所以投稿的论文也从来没有因为这方面的问题被卡过。其实不仅是论文写作,在许多其它的与科研相关的环节上——无论是写审稿报告、会议宣讲论文,还是写科普性的文章乃至微博——我都有过感激当初的自己没有太马虎的时刻。更重要的是,我相信如果你能坚持做到对各个环节都非常认真的话,大家也会慢慢意识到你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合作者,因此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跟你合作。 另外,如果说用“生活和哲学的态度”来看待科研的话,我觉得还有一点挺重要的:见贤思齐是好的,但一定不能总想着拿自己的科研成果去跟别人去攀比。在科研这个行业里面,最不缺的就是优秀的人。无论你有多好、多优秀,你也总是可以在同行中找到找到学术比你做得更好、履历比你更漂亮的人。如果你一直想着你要怎么去跟别人比的话,可能慢慢就会失去从科研工作本身获得快乐的能力了。所以我觉得大家还是应该专注于自己想做的东西,而不是把科研当成一个锦标赛。 您承担了哪些课程的教学?您是如何指导学生的? 我目前主要讲授本科生的《博弈论》课程,以及研究生的《组织经济学》课程。此外,我还与多位同事合作,以专题讨论课的形式向博士生介绍政治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方面的前沿研究。 我自己是挺喜欢教学的。能有机会把自己的所学、所悟与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学生分享,也是我毕业的时候比较坚定地选择回国的原因之一。我觉得教学给我带来的成就感一点也不亚于研究,而且我自己也从学生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在指导学生做研究方面的话,我其实目前还没有太多的经验。不过,我在这方面有着最完美的学习榜样,那就是我的两位博士导师Nick Netzer和Armin Schmutzler。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们两位一方面通过近乎手把手地训练,领我进入了学术研究的大门,另一方面又一直把我当成是一位平等的合作者,鼓励我提出并实践自己的想法。因此,我也期待能和我未来的博士生平等、愉快地进行学术合作,共同进步。 请您谈谈获得乌家培资助计划的心得和感受。 我此前已多次从学会提供的学术平台中受益,这次能得到同行评委们的肯定更是让我感到由衷地感激和振奋。我很早就开始关注学会的这一资助计划,且对许多往届入选者的研究(例如翁翕老师、李建培老师、陈斌老师、李三希老师、俞宁老师等)都非常熟悉。我一直认为,这些前辈可以在国内做出如此出色的研究,我也应该以他们的标准来鞭策自己。此次入选计划,能与乌家培先生和我所尊敬、仰望的诸位前辈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是我莫大的荣幸,也是我回国工作以来收获的最为开心和引以为傲的一份荣誉。我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回报学会对我的大力支持和鼓励,回报我们的学术共同体,为信息经济学在国内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