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合同制造供应链竞合博弈决策与运营策略优化|访谈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牛保庄教授

浏览数:283


请介绍一下您的学术历程、过程中的关键事件或者里程碑。

我本科在山东大学就读,前两年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后转入自动化专业。硕士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期间参与了广东制造业高附加值化路径和对策软科学重点项目,调研了不少制造业企业,发现广东虽然是世界工厂,但很多工厂并不赚钱,为此我们从供应链价值链收益分配的视角做了一些学术研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硕士毕业后,我到香港理工大学读博士,在跟导师商量选题的时候,很自然地选择了考虑制造和采购外包的多层级供应链博弈优化问题,虽然很复杂很难,我觉得这个选题很有意义,能为国家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做出有价值的工作,跟之前的经历是一脉相承的。从那时起,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做这个主题,就是中国的制造业企业怎样从供应链多参与成员、多决策层级的角度,从竞争与合作博弈的角度去设计一些新的商业模式,解决参与人的协同决策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件事情我有比较深刻的感触。

第一件是2011年博士快毕业的时候,有篇文章被UTD24期刊POM接收了,研究的是中国合同制造企业如何通过发展自主品牌来实现附加价值增加的博弈运营策略以及背后的决策机制。那时关于中国本土制造企业运营的文章因为各种原因,在顶级期刊上发表非常非常难,而那时香港理工大学能在UTD24期刊上发表文章的博士生也很少,这给了我很大鼓励,增强了我继续做这方面研究的信心。

第二件是我在中山大学指导的本科生李嘉玮和我调到华南理工大学之后指导的本科生陈康林做的毕业论文,经过多年的打磨,先后都发表在了UTD顶级期刊上。自己发文章和带着年轻的本科生发文章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和经历,这大大增强了我从运动员到教练员角色转变,作为独立的学者进行立德树人,学术传承的信心。

第三件是2020年的时候,我指导的博士生刘窅祺以本土应届生的身份拿到了法国知名商学院终身教职。这个学生本科学化工,考研到华工念了两年机械,转到我这里硕博连读读管科。作为一个完全跨专业的学生,没有出过国,也没有博士延期,通过三年的培养和训练,能获得海外知名高校的认可,学生的素质、能力、主观能动性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也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我们不缺乏优秀的博士生,我们教出来的本土学生能在世界范围内跟顶级名校的学生们同台竞技,拿到不错的offer。这对我们的博士生教育来说是振奋人心的事情,我们应当有培养博士生时的学术自信和文化自信。


请您谈谈科研心得,您是用什么样的生活和哲学态度看待科研工作的?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科研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科研,所以并没有特别地去区分生活和科研。在日常生活中,譬如买东西的时候,看电影的时候,跑步的时候,或者刷刷公众号新闻调查文章的时候,都经常发现有意思的问题可以拿来做研究,而做科研得到的一些认识、经验和成果也能用来给政府出谋划策、给企业家们做心理按摩和企业咨询,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这可能跟我研究的方向和方法有关系---博弈运营和随机优化,我的师爷,杜克大学Paul Zipkin教授经常说,the world is stochastic。这一系列的研究与生活紧密相关,故事性非常强,决策者的博弈逻辑和动因分析深刻地依赖于对生活、对人性、对世间价值的认知水平和经历经验。


目前为止您最满意的研究成果有哪些?

我还年轻,最满意的成果现在肯定还没有。回过头去看,有一些研究当初做的时候也没想到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力,但现在看来,有两篇文章还是值得说一说的。

第一篇是2014年在《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上发表的文章《The comparison of two vertical outsourcing structures under push, pull and two-wholesale-price contract》,去年获得了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这篇文章的技术挑战比较大,读博期间困扰了我整整三年。文章聚焦中国合同制造商通过承接国际品牌商的采购服务实现增值这一主题,构建了随机需求下多级供应链模型。为了得到清晰的解析解,必须在层级和决策双增加的复杂模型中找出分解途径。借助一系列不等式放缩和随机比较技术,最终证明了随机需求下三级供应链决策方程的拟凹性,有力地推进解决了MS前主编Cachon (2004)提出的多级合同价优化难题。该文还刻画出中国制造商和品牌商在采购外包框架下的“双赢”区间,剖析出中间人效应和“三边际”供应链成本表达形式,给出的政策建议在政府和企业获得了非常好的应用和反响。我觉得之所以能够拿奖也跟它的应用性非常强有关。

另一篇是我刚才提到的去华工工作之后指导本科生陈康林2019年发表在《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上的文章《Technology specifications and production timing in a co-opetitive supplychain》。我们注意到,中小制造业发展自主品牌的过程中会有自主创新,会带来一些新的风险,这篇文章就是研究这种新型竞争与合作博弈背后的决策动因和演进机理。因为话题很好,契合国家重要政策需求,我把这篇文章的主要结论和观点写成了广东省政协提案《关于应对“断供”化危为机,着力加强自主创新的建议》,获得了2020年抗疫年度的省优秀提案奖。这个奖的获奖率常年低于5%。能在几千份提案中脱颖而出,说明它的管理启示和政策启示真正对社会有价值。因此,这篇文章获得了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我本人也受邀在政协会上为“省长座谈会”做主题报告。


请用通俗易懂的例子讲解一下您的研究的理论意义、实践价值以及主要创新点。

好的研究必然是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管理科学有个一以贯之的宗旨叫“顶天立地”,既要跟国际上的世界级高水平学者对话,发顶级期刊文章,又要服务于我们的中国大地,服务于我们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我的研究扎根在粤港澳大湾区这样一个跨境制造基地。到目前为止,做的工作主要创新点有以下几个:

一是给若干随机环境下的多层级竞合博弈难题找到了解析解,在技术上有突破;二是我们构建的博弈模型,不仅有竞争还有合作,会产生新的决策维数,形成新型决策难题,我们做了很多原创性的合作与非合作博弈联合优化问题刻画、方法创新、证据链条构建和决策机理剖析。第三个就是粤港澳大湾区这个地方是跨境跨制度管束区,是跨境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天然样本和研究热土。我们经过多年的调研发现,制度管束最重要的不同在于税制和质量管控标准的不同,因此从2013年我们就开始研究税制影响、跨境供应链网络布局和竞合博弈优化问题,从理论上严谨地刻画了税制以及中国市场和海外市场此消彼长关系在企业跨境合作博弈中的决策基础和变化规律。2020年疫情爆发及常态化管控以来,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得到了更密切的结合。4次荣幸为省政协“委员通道”和“委员会客室”主讲,参与修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民营经济十条”),撰写的建议被中共中央办公厅、民革中央、广东省办(密件)和省政协采纳,报送主要领导。省委相关部门公开采纳评价我们撰写的政策建议“对于应对疫情冲击,维护我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您是怎样找到有趣的科学问题的?

我觉得很荣幸身处于粤港澳大湾区这样一个世界级的国家新区,每天都会涌现出一些很有意思的新的科学问题。怎么发现这些问题,我觉得要三条腿走路。第一条是我自己会去看相关的论文,了解最新的前沿研究,我也时常向顶级期刊的编辑们请教讨论,对热点话题有方向认知,这是我们肯定要做的。第二条是多跟学生交流。华工被称为珠三角企业家的摇篮,我们的学生无论是MBA学生还是本科生硕士生,毕业后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经理人的特别多。跟他们交流可以知道企业的痛点诉求,知道企业家的决策困惑。而把现实问题转化为科研问题就要多跟博士生交流,把发现的问题通过合适的模型刻画出来,做推理分析和实证数据验证。第三条就是多参加一些高质量的学术会议,比如信息经济学会的年会,跟优秀的同行沟通交流,互通有无。


您主要用什么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我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博弈模型,包括单周期、多周期、动态、静态、信息对称、不对称等,以及随机优化模型,考虑需求的随机性,供应的随机性,中间生产过程的随机性,物流运输和政策随机性,疫情影响下的供应链冲击等。


您未来的研究计划是怎样的?

我觉得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供应链博弈问题非常有意思,已经做了十几年了,应该还会继续再做这方面的研究。可能会考虑两个新的方向,一个就是我们注意到有很多新兴的颠覆式技术,比如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5G等会让我们原来中低端的制造业开始往上走,变成智能制造甚至变成无人制造,在这样的情境下,一定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新型合作与非合作博弈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第二个就是跨境情境下,因为制度的约束、文化的影响、决策的哲学等带来更多随机性。以往做的确定性模型比较多,把随机性也融入进来的话,可以让原来的决策机理和结构发生根本变化,这一定是新的科学问题。


您现在承担了哪些课程的教学?您是如何指导学生的?

我上的课相对比较聚焦,长时间坚持上的就两门课,一门是《供应链金融》,已经连续上了9年了,这门课程能有效地帮助中小微企业生存发展,支持我国制造业企业做大做强,我在上课的时候经常结合一些思政元素展开阐释,所以被推荐为广东省研究生示范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也在全国MBA教学研讨会上做过几次教学经验分享。最近我在中国工程院做了一个科普视频,讲的也是供应链金融方面的内容。另外一门就是我教了十多年的《预测与决策方法》/《管理数据分析方法》,是对企业做整体咨询诊断,基于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和优化的一门课程。我采用的是任务驱动的过程化教学,跟学生一起收集企业和行业的数据,进行逻辑判断和深度学习,把企业的病因诊断出来,提出我们的改善意见和建议。

关于指导学生,我觉得我们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学生群体,我们从来不缺乏优秀的学生,他们未来一定比我强。所以我在指导学生时,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硕士生还是博士生,我从来没有觉得他们是学生,而是合作伙伴,有很大概率会合作几十年的合作伙伴,这点我觉得很重要,也是在指导学生时我一直坚持的态度和指导思想。‍‍在跟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时候,一定会想一些办法把他们的闪光点和智慧迸发出来,跟他们在这些点上进行共振,激发出他们的潜能,一起做出好的科研成果。我发现学生一般第一篇文章出来之后就会非常有成就感,很快就会有第二篇、第三篇、第四篇……比如我第一个博士生陈磊毕业的时候发了13篇ABS高星文章以及1篇UTD顶级期刊文章,被暨南大学直接破格聘成副教授。第二个博士生刘窅祺前面介绍过了,拿了法国知名高校的终身教职。今年毕业的博士生牟梓豪被西北工业大学直接破格聘为副教授,他有两篇UTD文章在审,博士期间发了12篇文章。为什么他们能够做到?我觉得是因为他们本来就能做到,激发得好的话,他们还能做到更好,我常常惭愧我还没有让他们做得更好,我是不是耽误他们了。从他们到我这里读博士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是在实现一些互补和共振,我们在学术上是合作伙伴,是兄弟姐妹,即使他们毕业了,我们后续还是有可能再继续合作几十年的,这是在中国指导学生比较理想的状态。而指导学生的这些方法和思考,还是在我读博士的时候,我的导师郭朋飞老师和汪玉兰老师言传身教的,因为他们的导师也是这么跟他们相处的,所以这也算是一种传承。


作为学术委员会成员您对学会未来的学术发展有什么建议和期望?

咱们信息经济学会目前有两个研究方向:一个是信息经济学,一个是信息管理学,我建议未来可以发展一下企业运营管理学。因为信息经济学和信息管理学要想融合一定要有一个标的,我们要把科研成果用在这个标的上,这个标的就是企业。经济学得到的规律和信息管理学的数据挖掘,目的都是为了让企业发展得更好,因此企业运营管理是信息经济学和信息管理学最重要的出口和战场,也是它们的土地。而反过来,只有企业持续不断的运营管理才会产生数据,产生新的经济观察。如果学会能够把这三驾马车搭建好,三足鼎立,学会未来的学术发展根基就会更加牢靠。一点浅见,不成熟,还望批评指正。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Copyright © 2015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  www.cies.org.cn                  

ABUIABAEGAAgsPHPrgUo9KTLlQQwqwI4Uw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理工楼配楼四层  

   邮编:100872  

   电话:010-62511264

   邮件:info@ciesorg.com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