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者赵富森特训营感悟:三“心”铸就学术彩虹桥

发布时间:2024-07-26 来源: 浏览数:10

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第二届数字经济与管理理论创新特训营活动圆满落幕。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索数字经济时代的管理新思维。南京邮电大学赵富森学员作为其中一员,他对于此次特训营的体会尤深,以三个“心”——精心、细心、贴心,概括了整个活动的组织和收获,感谢之情溢于言表。

以下是转自赵富森写给学会的亲笔感想:

很荣幸有机会来到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参加第二届数字经济与管理理论创新特训营活动。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青年学者,能与诸多学术大咖和优秀同伴面对面地交流与学习,自然是绝好的提升机会。在特训营,两天的学习让人意犹未尽,收获颇丰。

我想用三个“心”来表达自己的切身感受。

首先是精心,学会的老师们精心设计的课程体系,包含导师授课、论文点评、期刊互动、学生交流等多个环节,环环相扣,系统、丰富而又巧妙,让我们在短暂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充实却又不仓促,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收获了友谊。

午餐与学者交流环节

其次是细心,导师们细心准备了课程内容。复旦大学的卢向华老师从二手数据的实证方法展开详细阐述了变量设计在当前研究中的重要性,并高屋建瓴的阐明了选择科学的管理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华中科技大学的陈斌老师则以基本模型为起点,层层递进为我们揭示知识体系的发源和演进。北京大学的刘烁老师和南京大学的宋培建老师以个人研究主题和个人成长为例,在传授学术前沿知识之外,还分享了学者成长的美妙历程。这些课程内容,既包含专业知识,又包含成长经验,不仅教会我们瞄准学术前沿,还传授我们积极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们在“示范效应”下获得了全方位成长。

最后是贴心,会务组人员贴心安排的茶点交流和午餐交流环节,让学员通过简单的自我介绍快速的了解彼此。中山大学的谢同学在交流环节围绕当前热点“萝卜快跑”所抛出的问题发人深思,北京大学的马博士、复旦大学的罗博士分别从信息经济学和公司金融视角对自身的研究方向为大家解惑,中国人民大学的马同学和四川大学的刘同学则对自身感兴趣的研究话题进行了阐述。这种跨越了地理空间约束的面对面的交流环境,轻松、愉快、平等的交流氛围,让学员之间迅速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同伴之间的“学习效应”非常明显。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对于青年学者而言,保持好奇心,养成坚持学习新知识的习惯尤其重要。但科研学习绝不是闭门造车,而是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看待和解决问题。如果将一流学者的研究动态、研究思想和成长经验比作星辰大海,那么特训营就像那可以跨越时空的彩虹船,会载着我们踏向梦想的彼岸。

赵富森 于2024年7月17日有感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