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创造就业2.4亿 平台企业成为就业稳定器

发布时间:2023-05-20 来源: 浏览数:412

A02 - 副本.jpg

5月22日,2023数字经济(东湖)论坛在湖北武汉举行,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中山大学管理学院谢康教授在“数字经济与平台高质量发展”主题环节发布了2023中国数字经济前沿:平台与高质量就业》研究报告,并分享了报告的主要发现。

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2022 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报告构建平台促进高质量就业的分析框架,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对2021年中国主要平台促进高质量就业的过程与结果进行测算与分析。据该报告不完全统计测算,以微信、抖音、快手、京东、淘宝、美团、饿了么等为代表的平台,2021年为中国净创造就业约2.4亿,为当年约27%的中国适龄劳动人口提供就业机会。这表明,平台在助力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就业稳定器作用。

报告创新性地提出平台促进高质量就业“双模式”机制,即内涵式创造就业与外延式带动就业机制。内涵式创造就业指平台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创造新兴就业岗位等而增加的就业。例如,小程序开发师、网络主播、私域增长师、区块链工程师等,形成“从无到有”式的就业增加方式,在宏观层面表现为平台创造新职业和新岗位,衍生新商业模式,构建新业态。外延式带动就业指平台通过提升生产效率,促进规模扩大所拉动的就业。例如,从传统的邮政邮递员扩大为快递公司快递员、平台骑手等,形成“从有到多”式的就业扩大方式,在宏观层面表现为平台促进产业规模化扩张。据此,报告尝试将高质量就业阐释为“社会就业机会的形成以内涵式创造为主的就业方式”。

       据测算,2021年,平台内涵式创造就业的规模是其当年提供就业机会的96%,平台外延式带动就业的规模不到其内涵式创造就业的4%,表明平台促进就业属于典型的内涵式就业,即平台发展促进了中国高质量就业。其中,以微信和在线职业教育平台腾讯课堂为代表的腾讯,及以淘宝、饿了么为代表的阿里内涵式创造就业的规模均远高于外延式带动就业的规模。

报告还从三方面分析了平台促进高质量就业的特征:一是平台推动就业的产业与行业结构升级;二是平台通过优化就业技能结构促进了就业人力资本提升,培养了越来越多具有数字化素养的社会劳动者;三是平台促进了就业的区域均衡与社会公平,尤其是推动就业向三四五线城市下沉,在弥合城乡差距方面体现出平台“惠而不费”特征。而人力资本的提升也能进一步促进就业的产业与行业结构升级和区域均衡与社会公平,从而更有助于实现统筹创新与效率,协调与公平的经济高质量增长。

       报告负责人谢康教授表示,“互联网平台为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多种灵活就业的社会选择,最大化地提升了个人的自由选择程度,构成平台促进就业的区域均衡与社会公平的重要社会基础。”

今年2月,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的报告专家研讨会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院校的与会专家就报告进行了热烈讨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戚聿东教授认为,报告选题具有长远战略意义与现实价值,是一份非常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具有整体设计理论与案例实证相结合,总量测算与结构分析相结合,学理阐述与政策建议相结合的三个特点。

在专家研讨会上,多位与会专家也分享了对平台促进高质量就业的看法。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蔡跃洲认为,数字经济催生的新就业形态是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全新模式。从更长的历史维度来看,平台的出现使新技术对社会就业结构的冲击变得更为平缓。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杨汝岱指出,报告中列举的在线职业教育平台“腾讯课堂”的案例,生动地说明了平台使终身学习更加便利,极大提高了劳动力对快速变化的新技术的适应力。劳动者数字技能的积累提升了人力资本,正是高质量就业的题中应有之义。

       报告建议,要将大力发展平台经济作为稳就业的的重要抓手来看待,认识到其对缓解青年人就业压力发挥的积极作用,鼓励全社会依托平台创新创业,获得就业机会增加收入;鼓励平台企业持续创新,加强其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创造更多新就业岗位;鼓励平台企业关注并满足大量低技能群体的学习需求,进一步缩小劳动力的技能差距;推动平台企业从自身特点出发,吸纳弱势群体就业,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保障经济增长的公平性等。

2023中国数字经济前沿:平台与高质量就业》研究报告由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中山大学互联网创新与服务管理研究中心、广州市大湾区现代产业发展研究院联合完成。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广州市大湾区现代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山大学管理学院谢康教授,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兼数字经济创新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山大学管理学院肖靜华教授担任共同负责人。


【点击下载报告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