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禹:互联网时代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学
发布时间:2018-05-21 来源:互联网经济学研究联盟 浏览数:330
陈禹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教授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原理事长
一、经济科学是否面临社会和经济现实的挑战?是否需要根本性的变革?
经济科学正在面临社会和经济现实的挑战,需要根本性的变革,这已经是许多同行的共识。从次贷危机的爆发到熔断机制的失效,国内外的许多现实事例已经充分表明,现有的经济理论,特别是主流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对现实的经济形势变化已经难以回应、无法应对。国外许多著名学者,如斯蒂格利茨、布坎南等已经多有论述,黄达、李杨等也有明确的表示。而持反对意见的学者也不少。他们认为:经济学并不需要根本性的改革,斯密已经把基本规律讲清楚了,问题是人们没有正确地执行。
关于经济理论的争论由来已久,这种现象本身就表明:经济系统确实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可以从许多不同的维度、视角和切入点去分析和观察。这些维度、视角和切入点在特定的条件下都有一定的道理,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对的。当然,在今天的中国,在信息经济和互联网兴起的背景下,在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发展历程的关键时刻,这种情况必然会更加错综复杂、有增无减。
近两年,争论的焦点之一是:现有的经济学理论是否需要颠覆?争论双方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对此,夏皮罗和范里安两位大家提供了有益的启发。一方面,他们坚持认为,“我们所依赖的经济原则是可持续的。案例会改变,但思想不会过时”。另一方面,他们又说,“(对经济学的)抱怨针对的是大多数人在校学习的古典经济学,其核心是供给需求曲线和完全竞争市场,比如农产品市场。我们必须承认,对一个负责促销新软件或电子杂志的管理者而言,供需曲线是没什么用的”。这两位大家并没有纠缠于“是否需要颠覆”的命题上,而是直接抓住了实质:经济学究竟该讲些什么。
二、传统经济学教科书讲了些什么
先从《国富论》看起。第一编主要讲了“分工创造财富”,特别是“交换导致分工”。第二编讲了物质财富如何积累和使用。第三编讲物质财富的增长,主要是城市和商业的作用(工业时代的商品交流、运输网的作用,其实主要是交通和能源技术的作用)。第四编讲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讨论生产关系的作用)。第五编讲君主和国家的收入(社会层面)。应该说,《国富论》对于当时的经济与社会进行了很实际、很中肯的分析,但这是250年前的实际,而不是今天的实际。
而今天的教科书不但没有与时俱进,反而丢掉了实际的、生动的具体分析,只剩下了一些抽象的理论。以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的《经济学》为例,主要的内容是供需曲线和均衡模型。而这些内容都是在所谓“经济人假设”和“信息完全假设”的前提下,抽象的、完全竞争市场中才有效。这就必然导致科斯所批评的脱离实际的“市场经济学”。斯密本人并没有认为他已经把经济学的道理都讲完了。相反,在《国富论》第一编第二章的开头明确说明,“这种倾向(指进行交换)是不是人性中无法给予进一步的解释的最初本能之一;或者更有可能的是,它是不是理性和语言这种才能的必然结果,这不是我们现在所要研究的题目”。事实上,是现在的经济学教科书曲解了斯密,把生动的具体分析绝对化地简化成脱离实际的教条。这就是现在普遍使用的经济学教科书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