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格斯·迪顿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发布时间:2015-10-13 来源:http://news.sina.com.cn/o/2015-10-13/doc-ifxiuyea9 浏览数:86


瑞典皇家科学院12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经济学家安格斯·迪顿,以表彰他在消费、贫穷与福利方面的研究贡献。

  研究如何分析福利与贫困

  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发表声明说,为了设计出能够促进福利和减少贫困的经济政策,需先了解个人的消费选择,迪顿的研究强化了这一认识,他的研究改变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

  声明说,迪顿的研究横跨了消费的许多不同领域,主要解答了消费者如何对不同物品分配开支、社会收入及其留存比例,以及如何最好地衡量和分析福利与贫困等问题。

  迪顿1945年出生于英国爱丁堡,是一位微观经济学家。1974年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拥有英国和美国国籍。他因为与John Muellbauer共同开发的近理想需求体系而为众人所知,其在收入不平衡、福利国家的贡献以及公共部门经济学等领域有深入研究。

  曾肯定中国脱贫发展成就

  目前,他是普林斯顿大学Dwight D.Eisenhower(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国际事务教授,伍德罗·威尔森学院与经济系经济学与国际事务教授。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奖金为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2万美元)。经济学奖是今年揭晓的最后一个诺贝尔奖项。

  迪顿认为,国家能力的缺失——即无法提供富国人民习以为常的服务和保护——是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迪顿反对富国对贫国的直接援助,认为援助会破坏穷人最需要的东西,外国援助破坏了本地国家能力的发展,而穷国最需要建立起一个有效政府。迪顿认为,中国与印度也在获得相对较少的西方国家援助的情况下帮助数亿人摆脱贫困,这一点以中国尤为甚。

  解读

  武大经管学院副教授罗知:

  有助于政府制定政策避免人们陷入贫困

  昨晚,罗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安格斯·迪顿的理论用现实的调查数据模拟了老百姓真实的消费行为,把微观数据与理论联合了起来。通过他的研究可以分析出现实价格的波动会怎样影响个人消费行为,从而使人们的生活满足感发生变化。比如猪肉涨价了,老百姓的消费会发生什么变化?是用鸡肉、鸡蛋替代猪肉,还是少买一点?这种变化会不会导致老百姓满足感的下降?另外,经济实力不同的人,在猪肉涨价中所受到的影响会有什么不同?

  这些数据、结论还可以帮助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关注到通货膨胀或者说物价水平的上升对个人消费、福利的影响,进而估计价格的波动怎样影响到贫困或者收入分配等问题,估计这种价格冲击带来的负向影响,然后在政策上可以给予受影响很大的人群一定的扶持,避免他们陷入贫困。(记者宋锐 通讯员马亮)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吴海涛:

  “我与迪顿通过电邮交流过‘贫困’问题”

  昨晚,听说迪顿获得今年诺奖经济学奖,吴教授感到格外惊讶,“我与迪顿通过电子邮件交流过‘贫困’的问题”。

  吴教授告诉楚天金报记者,由于研究领域及方向大致相同,大约在2012年前后,他在研究一个关于贫困的项目时,曾就有关问题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向迪顿请教过,并且得到他的回复。

  据吴教授介绍,虽然与迪顿未曾谋面,但看过他发表的多篇文章,对其研究成果有过一定研究。迪顿指出,消费和贫困都是社会福利的一种指标,与文化、医疗、教育等一样,跟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

  吴教授介绍,迪顿通过自下而上地对家庭、个人等个体单元的分析、归纳、演绎,来指导宏观经济的决策。他的观点是,缓解贫困在最大程度上要依靠政府的力量,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到贫困人口,仅靠市场调节是不够的。 (记者雷巍巍 通讯员陈博)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建华:

  他是利用家庭调查分析数据的重要人物

  昨晚,张教授接受楚天金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对迪顿印象比较深刻,称他是利用家庭调查作为计量工具进行数据分析的重要人物,是“发展经济学家”。

  张教授介绍,上个世纪90年代,他参与翻译迪顿的重要文献“发展经济学手册”,对其中的一篇文献资料至今记忆犹新,文中提到利用家庭调查作为计量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当时,这种方式在发达国家运用比较广泛,但在发展中国家中使用较少。

  张教授表示,迪顿的研究成果使宏观经济研究多了一个视角,使得微观政策研究有了依据,对研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具有借鉴意义。通俗地讲,使政府更加注重微观数据,在制定政策时更加精准,有的放矢。(记者雷巍巍 通讯员王潇潇)

  链接

  关于经济学诺奖的十一个冷知识

  1.从1969年到现在,总共发了47次。

  2.24次只给了一个人。

  3.获奖者平均年龄67岁。

  4.到目前为止,没有人多次获得经济学诺奖。

  5.目前只有一位女性获奖者,埃莉诺·奧斯特罗姆,为美国政治经济学家,因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分析获奖。

  6.最年轻的获奖者为肯尼斯·约瑟夫·阿罗,获奖时51岁,因在一般均衡理论方面的贡献获奖。

  7.最年长的获奖者为里奧尼德·赫维克兹,获奖时90岁,以机制设计理论方面的贡献获奖。

  8.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在死后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9.家族获得诺奖的有两次。首先是一对兄弟,简·丁伯根,出生于荷兰海牙,1969年因把统计应用于动态经济理论获奖,他的兄弟1973年获医学诺奖。另外一对则是夫妻,丈夫纲纳·缪达尔1974年因在货币和经济波动理论方面的开创性贡献获奖,他的妻子1982年也获得诺奖。

  10.经济学诺奖获奖领域最多的是宏观经济学,该领域里有9名获奖人。

  11.奖章由瑞典艺术家和雕塑家设计,有代表着象征瑞典皇家科学院北极星的标志。

  (本组稿件除署名外,据新华社、中新社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