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缪尔森:与他的《经济学》

发布时间:2009-12-16 来源: 浏览数:192

“新经济”的挑战与“多元化”的竞争,不仅意味着经济学正在成为一个空前引人入胜的领域,而且也意味着萨缪尔森“古老的”的教科书需要进一步焕发青春。尽管《经济学》不无先机优势,但毕竟已经历50多年的风雨。若不能继续“如履薄冰”,则本书的领先优势也未尝不能易手。让译者吃惊的一点是,在第16版、17版进行了那么大的改动之后,本版竟然还有许多新陈代谢甚至伤筋动骨之处。

   第一,经过更加精心和严格的筛选,本版内容更加切合初学者的需要。在浓缩了的篇幅中,不仅继续包含了诸如稀缺、效率、贸易利得和比较优势原则等微观经济学概念,总供给和总需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等宏观经济学范畴,以及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模型;而且还进一步扩大了“信息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等内容。环境生态经济学、医疗保健经济学等前沿问题,国际宏观经济学的新视角,强调技术、发明和人力资本的新的经济增长理论,信息经济学的新流派、信息定价的困境和网络效应,投资经济学中的不确定性与博弈论,污染许可证交易的经济学分析和案例分析等等,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

   第二,本书不仅增强了上一版重视“信息网络经济”的色调,而且推进了“市场机制再度崛起”的时代旋律。前苏联、东欧,特别是中国改革的经验,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寻租问题、腐败问题、委托代理问题,也都有更多的新内容。“转轨经济学”是萨缪尔森多年来一直在呼唤的新学科。萨缪尔森在其传来的视频讲话中这样说道:转轨经济学,特别是中国道路的研究,应该说是未来诺贝尔奖得主的新难命题。有阅历的读者可能知道,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萨缪尔森曾经用“停滞膨胀”这个命题激励和(用诺奖)“悬赏”锐意进取的经济学后生。至于信息网络经济,或者说“新经济”,本来就是诺德豪斯近年精力投入比较多的领域。在本书中,污染许可证、无线电频道、网址域名等新型“商品”交易范式,都进一步得到了系统深入的讨论。

   第三,“国际宏观经济学”等较前沿问题的篇幅有所增加。国际金融方面的内容有了较多刷新和较大调整。这是对于近年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领域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战略发展的及时呼应。世界经济的首要火车头美国经济多年来一直高速走强,但是其贸易逆差却不断扩大,美元汇率也是不断走低。这种“强经济”与“弱贸易”、“弱美元”的并行不悖和相辅相成,应该说是对已有(国际)宏观经济学基本命题的正面而尖锐的挑战。至于全世界的“廉价货币”,以及随之而来的世界性的房地产泡沫和畸形高企的国际原油价格,显然也都需要当代经济学者正视和回应。

   第四,本书新意难以尽述,不妨借用两位作者的话作一归纳。在本书前言中他们这样写道:经济学是一门动态的科学。它所揭示的是经济现象、环境变化、世界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变动趋势。随着经济学和它所置身的现实世界的发展,本书也在发展。本版《经济学》在以下七个方面不同于先前各版,依次是:1.经济学核心理论;2.经济学的创新;3.强调小的即美的;4.新世纪的政策问题;5.关于全球化问题的争论;6.宏观经济学的论战;7.力求更加简明和清晰。对于本书这七点新意,两位作者在其前言中都有详细的交代。在全文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也不时感触良多地发现:本版大量辅助材料,如资料、人物、案例等“专栏”,作者都进行了新一轮的斟酌、增删、调整和润色。

   萨缪尔森经济学教科书“的确开创了一个崭新而持久的典范”。研究经济学的历史学家,像那些研究地球上骨骼与化石的古生物学家一样,通过考证《经济学》的第1版如何修订成第2版,并最终成为今天这个版本的,来确定各种经济学观点的盛衰年代。

   尽管如此,随着岁月的流逝,“凯恩斯革命”的局限性逐渐暴露,萨缪尔森的教科书也招致了许多的批评。20世纪60年代,曾有一本评论性专著《批萨缪尔森》指责他过于为自由放任的市场制度辩护,其篇幅竟然等同于萨缪尔森的教科书。而到1997年第16版推出之前,美国评论界又有人认为萨缪尔森过于追随凯恩斯,其15个版本的教科书基调“体现了一种对政府干预功能的信任和对市场运作后果的担忧”。该文还指出,“由于总是着眼于短期总需求,《经济学》低估了探讨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的重要性。又由于凯恩斯所担心的问题,即‘人们往往会储蓄过多,从而导致经济紧缩’,《经济学》的许多版本都隐含着一种‘反储蓄’的基调。直到1989年发行的第13版,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才深感美国的储蓄率已经过低,开始提请人们关注储蓄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存有密切的关系。”

   近年釜底抽薪式的挑战应该说来自于斯坦福大学的教授斯蒂格利茨。他写道:“在实质上,这(指新古典综合体系)就是把经济学分为两个不同的部分。在一个部分中,当社会的经济资源没有达到充分就业时,宏观理论便能够适用;在另一个部分,当社会的资源达到充分就业时,微观理论就发生作用。这种二者相互独立而很少关联的理论体系在教科书的写作和课程的教学上得以反映出来;先讲微观,后讲宏观,或者把次序颠倒过来都是无所谓的事情。在过去的数十年中,经济学者们已经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分割提出了疑问。整个经济学界已经相信:宏观的变化必须以微观经济学的原理为基础;经济学只有一套,而非两套。然而,这一观点却没有在现有的任何教科书中被反映出来。”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竞争是创新的动力。早在20世纪70年代,当“滞胀”这个经济学难题出现之后,经济学界已深感“新古典综合派”的解释力已经达到极限,并呼吁要“寻找一个新的凯恩斯,他的突如其来的洞察力将会发展出一个理论来解释今天所发生的事情”。到了1990年代,当“不停滞又不膨胀”的“新经济”展现之后,西方经济学家则更是大声疾呼:“需要超过马歇尔和萨缪尔森的原理”。萨缪尔森第15版《经济学》发行之后,一些评论家已经委婉地挑明“其流行势头似成强弩之末”。同期,斯蒂格利茨和曼昆的教科书都已经开始在国内外引起轰动;William Baumol的教科书的呼声也很高,截至1997年已经出了7版;更早的 Richard G. Lipsey的教科书,在1981年就出到了第6版。

   主流经济学代表作,或者说公认的“集大成”之教科书,一般说来不应该不唯一,尽管现在还不能排除“多元化”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很长时期内的趋势。由此,上述“里程碑”候选作品的数量本身,似乎也折射出一个问题,即它们在“均质化”或“殊途同归”的道路上恐怕还需要进一步磨合。或者,它们的读者群和风格特色还需要进一步细分和定位。能否真的成为“第四块里程碑”,目前许多专家都一致认为:“恐怕还需要时间的检验。”“绿油油的麦苗”不等于“金灿灿的谷穗”。“曼昆的书,即使能够畅销,也不可能像萨缪尔森所做过的那样变更经济学的教学模式。”